12月18日16时许,海拔2640米的艾肯达坂银装素裹,气温骤降至-42℃。G218线火烧桥附近因达坂结冰交通管制,车辆又排成了长龙。这里,冬季封路一直是困扰百姓出行、阻碍物流往来的“顽疾”。打通艾肯隧道、结束翻越达坂的历史,是南北疆各族群众的热切期盼。
开云手机在线登陆入口G218线那拉提至巴仑台公路项目第5标段的500多名艾肯隧道建设者们,肩负使命,毅然挺进天山,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,挑战极寒,为打通南北疆交通命脉默默奉献。其中,隧道出口工区负责人何鹏、技术员高秉福、施工队长殷仁理,就是这群“掘隧人”的杰出代表。
24小时凿隧不停歇
高秉福(右)在隧道内测防水报搭接长。通讯员 吴德瑞 摄
清晨7点半,艾肯隧道外,寒气逼人,犹如冰窖。而隧道内,却灯火通明,气温恒定在15摄氏度。施工队长殷仁理率领22名工人踏入左洞,掌子面喷浆、二衬工序、防水钢筋等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。爆破、清渣、排险、支护、喷浆……每一道工序有机衔接,循环往复,推动工程稳步前行。
“大家务必注意安全!”殷仁理全神贯注地紧盯每一个环节,口中的叮嘱声不绝于耳。
开挖班郭长旺冲锋在前,带领工友们在硝烟中,展开长达6小时的清渣作业。随后,支护班蔡玉林迅速接力,带领工人投入3小时紧张的支护作业。他们的双手在冰冷的钢架与工具间穿梭忙碌,争分夺秒为隧道铸牢安全屏障。喷浆班温国强带着两名熟练工友,头戴防护镜与防尘口罩,娴熟地操控全自动湿喷机,混凝土与速凝剂在他们的精准操作下,均匀地喷射在隧道壁上,一气呵成。
这看似流畅的作业背后,是对风速、流量等细节的精确掌控。历经5小时,喷浆作业顺利完成。整套工序下来,耗时22小时,短暂休整后,新一轮爆破、清渣、排险、支护、喷浆又马不停蹄地开启。工人们分批错时,24小时不间断,确保每一道工序无缝衔接。
隧道岩层破碎,就如一块巨大的桃酥,极易掉块,稍有差池便会引发危险。殷仁理深知其中艰难与风险,他每日都会向远在甘肃的家人报平安。简短话语背后,是对家人深深的牵挂与愧疚。
“咱们这活儿苦啊!一年到头只能回一次家。”殷仁理声音微微颤抖,眼中满是思念,“可这隧道,又是无数老百姓的期盼,早一天通车,南北疆通行就能早一天顺畅。我们就是咬碎了牙,也得坚持下去!”
日均两万步守护质量
高秉福(右)在隧道内测热融垫片间距。通讯员 吴德瑞 摄
天刚破晓,8点的钟声刚刚敲响,技术员高秉福已整理好行装。他将卷尺、手电、日记本和笔这四样“老伙计”装入兜里,匆匆扒拉几口早饭,便一头扎进了隧道。身为隧道质量的首要把关人,他深知这份工作容不得丝毫马虎。
一进入隧道,高秉福首先聚焦掌子面围岩,仔细查看初支状况,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能的沉降或裂缝变化。任何细微变动都逃不过他的“火眼金睛”。紧接着,他转向各个工作面,检查施工是否严格遵循设计与规范要求。
高秉福在隧道口清理积雪。通讯员 吴德瑞 摄
“这距离必须精准,一毫一厘都不能错!”他对工人说道。此刻,掌子面正紧张地进行立拱架作业。他俯身贴近,精准测量钢筋间距,一旦超出标准,便立即要求加密处理。
随后,他来到防水板铺设区域。对于高寒高海拔隧道,防水工作是重中之重,稍有闪失导致渗水,后果不堪设想。
他紧紧跟在3名施工工人身旁,每一块防水板的铺设,他都用卷尺细致丈量,确保接缝焊接面宽度大于1公分,同时仔细检查焊接面是否存在断焊,保证焊接的连续性。这防水板宽3米,环隧道一圈长达24米,意味着每3米就有一道24米长的焊接缝,如此巨大的工作量,需要的不仅是耐心与细致,更考验着他的责任心与担当。
高秉福说,他是防渗水第一把关人,待施工完成,还要进行专业严格的气压检测实验,杜绝渗水隐患。
高秉福(左)、何鹏(中)、殷仁理(右)在检查井的尺寸。通讯员 高建峰 摄
他每日在隧道里逐点、逐工作面细致巡查,一圈下来,往往已至中午。简单吃过午饭,便又匆匆返回隧道。他打趣道:“我这步数在朋友圈里都是名列前茅!”日均超2万步的数字背后,是他在隧道中不知疲倦的坚守。
2021年隧道开工,来自甘肃白银的高秉福便扎根于此,成为一名技术员。每年一季度虽有一次休假机会,但他一年最多也就回两三次。他也想家,可这活儿交给别人,他就是放心不下。
“干这工作,就像在悬崖边走路,得慎之又慎。我在这儿干了这么久,熟悉情况,不能因为想家就走。今年工期紧,任务重,我更得坚守。等隧道修好了,再回家好好团聚。”高秉福言辞质朴,眼神却透着坚定,在这寒冷的隧道里,他就像一团火焰,持续燃烧,为隧道建设发光发热。
日夜坚守保隧平安掘进
何鹏检查隧道二次衬砌钢筋施工质量。通讯员 高建峰 摄
清晨8时30分,天边刚泛起一丝鱼肚白,何鹏的身影已准时出现在艾肯隧道出口。此时,隧道左洞正紧张喷浆,右洞忙着出渣。他仔细检查昨晚浇筑的混凝土质量,对洞内通风、照明等逐一排查,从二衬台车,一路深入至掌子面,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出现问题的角落,及时排除隐患,确保施工工序平稳推进。
近日,和静县山区遭遇罕见低温,最低气温达-42℃。尽管已提前部署多项保温措施,何鹏对混凝土拌合站仍不敢有丝毫麻痹。10时许,处理完隧道内事务,他匆匆赶赴800米外的拌合站。
“水是否正常?砂石料有无结块?拌合站运转怎样?”实地查看打消一连串疑问,确认拌合站生产正常后,他又马不停蹄地前往炸药库,检查周边积雪与道路畅通情况,再奔赴弃渣场查看弃渣道路和是否越红线状况。这一圈下来,便是一上午。而下午,同样的流程还需再来一遍。
山区常被风搅雪袭扰,道路积雪结冰,导致通行受阻。“及时清雪保证运料通道畅通,施工才能正常进行。而在极寒天气下,指挥清雪工作更是对身体的挑战。”何鹏说。
12月15日23时许,艾肯达坂突遇七八级风搅雪,路面瞬间被积雪覆盖,部分反光指示路标被狂风吹得无影无踪,能见度不足5米。“隧道施工绝不能停,原料供应绝不能断!”何鹏心急如焚,迅速调配机械,自己则身着厚重防寒服,头戴帽子、口罩,手套全副武装,驾车冲向现场。
黑夜中,清雪车在无标识的道路上迷失方向。何鹏果断将小车停在路边,打开车灯照亮前路,自己站在凛冽寒风中,紧挨着清雪车指挥作业。每清理一段,他便将小车向前挪动,循环往复。远远望去,他就像一座被风吹得摇摇欲坠的雕塑。
“人在风雪中根本站不稳,几分钟就冻透了。”何鹏回忆道,在-40℃的严寒中,狂风呼啸,尽管戴着帽子、手套和口罩也难以抵御刺骨寒冷。裸露的皮肤被冻得生疼,脑袋被冻得发蒙,但他依然咬牙坚持,每隔一会儿回车上短暂取暖。
何鹏,这位来自甘肃兰州的汉子,已在此坚守4年。谈及此,他只是淡然一笑:“这是我的选择,修路造福百姓,苦也值得。”
艾肯隧道掘进米数不断攀升,背后是这群“倔隧人”的顽强拼搏。无数个日夜,他们用汗水、智慧与坚韧持续坚守,必将铸就一条连接南北疆的希望通途。(记者 景丽君)
责任编辑:白云